汽车外覆盖件拉延模的编程与加工
图1 整体侧围凸模
图2 整体侧围加工数模 如果编程软件与造型软件不同,数据传输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问题。我们在CATIA与DELCAM软件转换加工数模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出现坏剪裁、缝隙、交叉曲、漏面、多余细小碎面等不确定的数据转换,这些对一般的模具不会产生影响,但对于外覆盖件拉延模的表面质量的影响却是相当的大的,因此,在编制程序之前必须做全面细致的检查,同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处理。 粗加工程序的编制 整体侧围拉延模的型面加工范围都比较大,所以采用刚性好的数控铣床和直径大的刀具加工比较经济,而且能够保证加工效率。在我国,受铸件毛坯制造水平的限制以及毛坯余量不均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我们还不能够很好地合理选用仿形铣刀进行型面的粗加工。就目前现状,我们选用D50mm或D40的球头刀具针对不同的区域编制不同加工方式的程序进行粗加工,在实际生产中还是比较经济的。 1、轮廓粗加工程序 轮廓处的毛坯可能对粗加工刀具寿命产生影响,特别是当刀具由上向下运动时,有刀具垂直切入毛坯的运动趋势,所以在粗加工之前,通过试刀检查程序保证型面加工出来的前提下,一定要粗加工轮廓,或者精加工到位。 2、等高粗加工前的局部处理程序和等高粗加工程序 凸模的四周比较陡峭,一般采用等高粗加工方式加工,但在局部还有比较平坦的型面。通过图3的局部处理程序和图4的等高程序局部可以看出,软件在计算等高加工方式时只是简单地处理平坦型面,如果不进行局部的处理,加工时会因为局部刀具切削量突然增大而导致刀具发生意外,所以等高粗加工前的局部平行、三维偏置等编程处理是特别必要的。
图3 局部处理程序
图4 等高程序局 等高程序加工的缺点是抬刀次数多,刀具路径如图5,但是在抬刀之间如果用快速掠过,就可以忽略因抬刀而耽误的时间,其优点是可保证每层加工轨迹在同一高度,由上至下逐层加工,对刀具和机床的损伤相对较小,加工时更安全、平稳。 精加工刀具侧刃易磨损以及加工过程中有让刀现象,陡峭面余量稍大,为避免精加工刀片磨损过快,在陡峭面需要加入留余量的补刀程序。 补刀程序的第一方案是采用三维偏置方式由上至下尽可能以顺铣的方式进行,第二方案行切补刀。在实际加工中,若第一方案的三维偏置补刀程序有逆铣,或因为刀具的伸出过长而导致局部有过切现象时,则应采用第二套方案行切补刀。 在采用三维偏置编制补刀程序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尽可能用顺铣方式编程; □ 必须做碰撞检查,测出刀长,根据经验,D20球头刀伸出超过110mm、D30球头刀伸出超过145mm时,不能使用三维偏置方式补刀(程序中无逆铣除外); □ 清根到位,精加工前的半精程序完成后,才可使用三维偏置补刀程序。 补刀程序的第二方案行切补刀有时也会出现过切现象,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刀具伸出过长; □ 转速与进给不匹配(例如经验参数:D20球头刀转速6000r/min、进给为6000mm/min为时效果比较好); □ 刀片已磨损,更换刀片时出现过切。 另外,侧围凸模精加工程序是影响表面质量最关键的因素,例如公差、跨步、转速、进给等经验参数的匹配也不容忽视。 分区加工 从提高加工效率、保护机床精度、节约刀具成本以及粗加工、半精加工时刀具的安全性(不打刀刃)角度考虑,在编制粗、半精加工程序时最好对坡缓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区,最大限度地采用顺铣方式编程。 对上面的凸模来讲,用顺铣方式还不够典型,而对大部分压料圈、型面平缓的凹模却是非常适用的。如图11的凹模型面,采用三维偏置螺旋顺铣粗加工,80%的面积都能够采用顺铣方式编程加工。此件分四个区域进行粗加工:外围型面的平缓处分两个区域1和2,中间平缓处为区域3,区域4为立面区域。区域4可采用等高加工,但最好也采用三维偏置顺铣由上至下加工。
凹模分区粗加工 当然,对于加工程序下刀处的第一条刀具路径,有时需要先加一个只有一条的分层刀具路径,把下刀处的毛坯量铣掉,避免因第一圈切削量大而打刀刃。 总结 汽车外覆盖件模具直接影响着最终汽车产品的外观质量,科学地选择相关加工方式,合理地进行模具的数控编程,将明显提高模具的产品质量,缩短制造周期,而且对于制造成本(如刀具的消耗、机床精度的保养等)也有直接的受益。 对于粗加工,在编程之前一定要结合以往的经验进行分区,并且应要采取多种粗加工方式相结合的编程方法;半精加工可以只考虑在加工可行性和保证加工效率的前提下任意分区编程加工,某些局部残留量较大时有必要编制补刀程序;精加工中的清跟、补刀程序都非常重要,公差、跨步、转速、进给等经验参数的匹配也不容忽视。